據記者采訪了解,TESCO出售中國區業務,在目前看來可能性并不大,但伴隨著其關店、裁撤商業地產部門及裁員,其在華發展策略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轉變。“未來其開店等策略將變得謹慎。”有熟悉TESCO的行業人士說。
在進入中國市場的第8年,全球零售大鱷TESCO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局和動蕩。其先是連續關閉三四線城市的多家門店,其后又裁撤商業地產部門并大量裁員。近期又有消息稱,TESCO有意出售中國區業務,接盤者為中糧或華潤萬家。
失守三四線城市
近日有報道稱,華潤萬家已基本敲定收購TESCO的華東區域門店,網點審查、考核等工作均已完成,現在雙方的合作已經到了“談價碼”的實質階段。
該消息一經傳出,旋即在業內引起大反響。因為在此之前,即有中糧集團全面洽購TESCO中國區業務的市場傳言。而TESCO中國區,又剛剛經歷了關店、裁員、地產公司與零售公司合并等一系列負面事件,讓這一消息的可信度又增加了幾分。
“收購一事屬謠言。”9月11日,記者先后致電華潤萬家多位管理層人士,得到的答復多是不了解公司有收購TESCO華東區門店的計劃,而其中有人士則認為,這是有行業競爭對手故意放出的風聲。
TESCO中國副總裁陸海波在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通過媒體表示,不會放棄中國市場。
零售行業觀察人士陳岳峰表示,很難想象TESCO會分拆出售自己經營業績好的華東區。在TESCO華東、華南、華北三大區域的架構里,華東區域的業績占其全國業績的一半以上,單獨拋售其核心業務不合邏輯。
但TESCO經過前幾年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擴張后,近段時間的確放緩了追趕沃爾瑪和家樂福的腳步。繼去年下半年連關紹興、金華的兩家門店后,其在進入今年8月后又連續關閉了四家門店。這些被關閉的門店都分布在三四線城市。TESCO方面表示,不排除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門店被關閉。
其今年4月發布的財報顯示,2011年以來,因受到經濟下滑和消費低迷的影響,TESCO在中國的銷售增幅下降明顯,其在上一財年的銷售增長幅度從6.4%一路下滑到1.7%。
“外資零售企業中,TESCO較早布局中國的三四線城市,但這一市場近年來競爭加劇、消費下滑的勢頭較為明顯。”上海尚益咨詢總經理胡春才表示,除了行業企業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外,TESCO布局三四線城市面臨的問題更多,如內資的區域性零售企業崛起、電商分流消費等。
剛剛結束的“網商大會”上,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即表示,其三四線城市的增長是120%。“消費是相對穩定的,那么被分流的這部分就是來自TESCO這樣的線下實體店。”胡春才說。
商業地產雙刃劍
零售企業是否該進入商業地產領域,一直是業內爭議不休的話題。一些運營得當的零售企業,通過自建物業穩定成本,便可博得更為高額的投資收益。但另一方面,追求現金流的零售企業,也比較容易遭遇拿地價格過高、資金周轉緊張、投資回報過長的商業陷阱。這一次,這柄雙刃劍割傷了來自英國的TESCO。
從2007年起,TESCO就開始在中國尋找商業地產投資、開發和運營的機會,并于2009年在香港成立地產公司,并推出“樂都匯購物中心”品牌。當時的外資零售企業中,雖已有沃爾瑪和麥德龍試水商業地產的先例,但TESCO跑在了前面。
“到2015年,TESCO將在國內開出80家購物中心,TESCO自有投資200億元,其他伙伴還將投資400億元,共同撬動中國的商業地產市場。”2010年,當時的TESCO中國地產集團首席執行官RemcoWaller曾這樣高調放言。
“但TESCO面臨的問題比較多,TESCO管理層對困難估計不足。”有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,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通常會占用數億元的資金,對于無法申請銀行貸款的外資企業而言,這無疑是一筆很大的負擔。